荐读 金山文史:壮哉金山卫!

荐读 金山文史:壮哉金山卫!

金山各镇2017-09-25 9:4515600上海金山

  金山绵延数千年的历史,续写到明朝之初,陡然出现了一个重大变化--洪武十九年(1386年)筑城设金山卫。历史出现了这个惊叹号,同时也翻开了令后人矢志难忘的篇章。金山卫它作为四大名卫之一,不仅是一个值得敬仰的地名、一个曾经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一个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更重要的是,在这不容中断、源远流长的历史中,留下了我们先民英雄般的足迹。

  我无法不把自己牵扯进金山卫,无法回避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儿子两年前与金山卫镇钱家的女儿结婚,血脉相连,于是乎,更亲近这片令人肃然起敬的土地;于是乎,更渴望了解金山卫的历史。是啊,许多次徘徊在如今的老卫清路十字街,许多次登上重建的南门城楼,耳畔总有战马嘶鸣和隆隆炮声,眼前总有旌旗飞舞和战火硝烟……

  永乐戊戌年(1418年),数千倭寇从卫南海滩上岸进犯,烧杀掳掠,金山卫指挥同知侯端与担任保卫的官员郤清披挂上阵、分兵出战。郤清师出南门迎敌,英勇顽强,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郤清壮烈牺牲。倭寇乘势从南门入城,并控制了吊桥。此时,侯端孤军东门,无法入城,于是转道西门,吊桥也不通。他仰天叹道:“城失去,我也当死,怎可偷生?”策马一跃,过河入西门,众士兵无法跟上。侯端与倭寇激战数十回合,身上被射中的箭,如刺猬的毛一样密集,竟又连续转战至城门,倭寇惊叹:“这真是位勇武的将军啊!”并企图用染坊抢来的布横在街上,绊倒、活捉侯端。侯端驰马奔来,用剑挑起布匹,将它截断,得以跑出东门。

  如果这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战写到这里嘎然而止,侯端与郤清等人已可成流芳百世的英雄,然而,这场战斗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让我们的英雄笑到了最后,在这紧要关头守御青村、南汇嘴两所(卫以下的军事建制)的指挥佥事施义的援军赶到了,于是,侯端同施义一起暂驻杨家桥,鸣鼓召回打散的兵卒,命令大家:“今天退潮后,各拿一把草,扛着火炮,进击海滩边”。接着,乘敌不备,焚烧倭寇贼船十多艘,倭寇无法返回,斗志殆尽,结果大败。此役跌宕起伏,记载于《正德金山卫志》。

  之后,在嘉靖年间,倭寇曾多次来犯,总兵俞大獃英勇善战,屡屡击败来犯之敌,仅嘉靖三十四年一役,就杀敌千余。直至三十八年,倭寇之患被平息。平倭激战中,将士英勇无畏、前赴后继的场面,令人回肠荡气,他们“马革裹尸当自誓”,是立马横刀、保家卫国的英雄!

  明代的金山卫统领七个千户所,辖境东西宽三百一十里,南北纵深一百二十五里,左右策应,沿海绵亘几百里。然而,它不仅是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战场,它还是人杰地灵、各路英雄辈出之地,大科学家、绝顶聪明的金山卫秀才——徐光启,就曾往返于此。

  上海人都知道徐家汇之名出自徐光启,都知道他的第十六代孙的外孙女倪桂珍,就是名震中国近代史的宋氏三姐妹的母亲。或许我们还应该知道,徐光启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宰相级),乃上海近代文明的开启者之一,他的不朽业绩,起步于19岁考中金山卫秀才。作为当时最先接受国外先进科学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徐光启在游历中,遇到了意大利的传教士郭居静;4年后,赴北京应试,路过南京时,又专门拜访了更著名的欧洲传教士利玛窦,他们探讨的话题远远超出了宗教,而是天文、历法、数学、兵器、军事等等无所不及。

  试想当年,穿着翰林院官服的徐光启,竟俯身西方数学,且到如痴如醉地步,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啊。于是,一部崭新的译作、足以彪炳数学春秋的《几何原本》,就这样呱呱坠地了。岂止于此,徐光启毕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述甚多,《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等等,而着力最大的《农政全书》,基本上囊括了我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今让我们遐想,当年他老人家头顶蓝天、脚穿芒鞋、不辞辛劳,行进在(松江)金山卫等地田间地头,为写农业著作而实地考察,昼行细查深究,夜俯黄灯青卷,一部部农政之书随之刊行天下,其于国于民之利谁能言尽?

  此刻,当我重新捡起历史的教鞭,感叹当年徐光启所处的年代相对开放的国度,给我们带来的勉力世界前列的记录,武将卫国赴汤蹈火,文臣富国强民鞠躬尽瘁,两者不可或缺,徐光启可谓文之杰出代表。而金山卫啊,你一定在用深情的眼光注视先人留下的深深足迹,一定会为那些富国强民的英雄感到光荣和自豪。

  明洪武年以降,直至清顺治三年撤卫建营,金山卫的辉煌历史似乎就此划上了句号。然而,一批又一批志士仁人在这片土地上,仍延续着他们国富民强的志向。南社的群星闪耀、金山卫的抗日烽火等等,继续传递这充满英雄主义的接力棒,一次又一次将全国的视线聚焦金山。

  如今,在我眼前,又有一批金山卫的后人,他们以研究康城、金山卫文史为己任,不分寒暑、无论冬夏、自投资金,不折不挠数十年,不仅已整理、编写出煌煌60多万字的《金山卫春秋》,而且多方努力,已先后编写出《方鸣谦传》《正德金山卫志今译》《礼记通译》《荀子通译》《1937年日军犯金山卫》《黎氏世家》等二十本文史书籍,同时还培养出一批地方志研究的专家、爱好者,极有振臂一呼的平民英雄气概。

  现年88岁的黎家余先生,是金卫乡第一任党委,也是金山区康城文史研究会的会长和开创者。在他的麾下,有俞德良、陈国英、刘本新等等一批热心的文史研究爱好者。黎先生已入耄耋之年、腿脚不便,为更好地将研究事业进行下去,虽已将接力棒交给了自己的外甥,但他仍时时关心着研究工作的发展。《金山卫春秋》主笔之一俞德良先生,曾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最高职称是农业技术员,受家里《金山卫俞氏家谱》的影响,从1953年起收集资料,1997年酝酿写金山卫春秋,在研究会同仁的积极帮助下,毕其功于一役,终于以积聚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完成了自己这一代人的夙愿。《金山卫春秋》的诞生,不仅弥补了地方志的空白,也又一次高亢地抒写了盛世为家乡立志的优良传统。俞德良先生说,俞家的家训是:“安度城乡,不求闻达”。我想,与其说他是家训的楷模,还不如说他与黎家余等诸先生一样,更是金山卫的楷模,是金山人的楷模。

  “一部春秋抚今昔,几度艰辛添史传。鸿鹄难越杭州湾,燕雀已度玉门关”。这是我信笔写就的小诗,以感怀我们的这些平民英雄,他们将一部家乡的春秋作为驰骋的疆场,胸怀岂止是区区墨池可以容纳,又岂止是漫漫岁月可以回溯啊。是的,当历史需要战场上冒着枪林弹雨的英雄时,金山卫挺身而出;当历史需要繁荣祖国的英雄时,金山卫同样挺身而出;当历史需要铺路石子、不求闻达时,金山卫依然挺身而出。不敢说这就是金山卫的全部,但我敢说:壮哉,金山卫!在你的血管里流淌着让后人向自己看齐的英雄气概,也流淌着中国人报效祖国的豪迈之情!

上海金山区 Copyright © Copyright www.shjs.cc Rights Reserved.
荐读 金山文史:壮哉金山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