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把“金山”管起来让百姓富起来
新华网哈尔滨8月19日电(记者齐泓鑫、王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咱们只要守住这片绿,就是守住了金山银山,子孙后代不愁没饭吃”。这是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阿木尔贮木场场长裴洪涛对《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理解。
通过加强森林管护、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多项举措,推进林区产业转型升级,恢复和增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2010年底出台的这份《规划》自启动实施至今,已在大小兴安岭的山山水水间留下烙印。
大兴安岭呈东北-西南走向,与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相交于祖国版图的最北端,两座相连的山脉将整个东北大平原牢牢地护卫起来;它们孕育着黑龙江、嫩江两大江河源头,年提供生产生活用水156亿立方米,庇护着松嫩平原、三江平原1.62亿亩耕地。
然而,“绿色长城”在上世纪十年代,曾由于过度砍伐陷入“可采林木资源枯竭、生态功能减弱”的困境。
对此,我国1998年在国有重点林区率先试点实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之后又启动“天保二期”与“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此后,大小兴安岭林区不断调减木材产量,2011年大小兴安岭全面停止森林主伐,2014年又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一系列措施使林区的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
据初步核算,到2013年底,《规划》范围内大小兴安岭林区活立木蓄积量由2009年的11.4亿立方米提高到现在的1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009年的71%提高到现在的72%,森林面积由2009年的1465.6万公顷提高到现在的1494.9万公顷。
数据显示,全面停止主伐后,大兴安岭地区木材销售收入年减少9.7亿元,直接影响林业总产值降低11.9%,地区生产总值下降6.3个百分点。
不采伐出木头,相关产业工人咋活?他们的思路是靠“发展林下经济”让,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让林区百姓也享受到生态保护的“红利”。
采灵芝、采蓝莓……大兴安岭图强林业局二十八站林场职工齐建廷去年获得10多万元的收入。他说:“林下到处都是 宝 ,现在政策这么好,只要你肯干、能吃苦、用不了几年就能富起来。”
“砍树挣的是死钱,树没了钱也没了;搞林下经济挣的是活钱,有树在就有钱挣!”大兴安岭松岭林业局绿水贮木场锯手白海峰说。
从跑山采集山产品,到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经济,绿色大森林向林区百姓释放出巨大的生态“红利”。目前,大兴安岭地区已建成示范236个,探索林下经济9种模式,重点发展蓝莓、食用菌、北药等5大产业。小兴安岭地区也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以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食品北药、矿产资源开发及冶金建材三大引擎产业为主的“3+X”产业体系。2013年,“3+X”产业增加值达到123亿元,同比增长11.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