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山山阳小学:创新启发智慧 文化滋润心田
在这所学校,风轮小车、七巧板小车各种各样的小车被“玩”得花样百出,车型构造、运动原理等知识在有趣的玩乐中得以传授,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书法、民乐等民间文化也渗透在校园里,校园生活丰富孩子内心丰满……
山阳小学位于上海西南远郊金山山阳镇,被称作“上海最后一个渔村”的金山嘴渔村就在这个杭州湾畔的小镇,百年历史洗练和浓郁的区域民间文化为学校沉淀深厚的文化土壤。面对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新挑战,学校在艺术教育特色与体育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再起航,深度探索创新教育,为孩子营造自由快乐的学习氛围,也赢得周边居民的口碑。
“这辆风轮小车怎么倒着开?如何让一辆车既能顺着开,也能倒着开?”在五年级《自然》课上,任课老师吴念时展示了一个风轮小车演示试验并抛出了这些问题。这是“机器”章节的教学环节,吴老师通过演示让学生理解了风轮小车的运动原理,接下来就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孩子们三五成堆,讨论声不绝于耳,苦思冥想头脑风暴,一次次试验,一遍遍讨论,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
一年级“玩小车”,二年级“做小车”,三年级“玩滑坡车”,四年级“做动力小车”,直到五年级“做喜欢的小车”,实际上也是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止”到“运动”,从“结构”到“动力”的学习过程。在山阳小学,“玩小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丝线”,将不同模块的研究型校本课程“串”起来,涵盖语文、数学、自然等多种学科,这套由一个自然课探究活动衍生而来、覆盖小学全学段的创新项目校本课程成为山阳小学“十三五”规划的新起点。
“小学的创新教育是创新人才的早期摇篮,它不一定有顶尖的课程、高端的实验室和万众瞩目的天才,但它一定是孩子们学习的自由天地,是他们真实体验知识技能的试验田,也是他们享受运用自身经验积累获取成功体验的乐园。”山阳小学副校长陆继军表示,通过“玩小车”校本课程,孩子们将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学习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发展研究和解决问题、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初步形成综合实践知识体系,培养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路宵宁同学三年级时随父母来到上海,转学至山阳小学。初来乍到,因为浓重的口音和教材差异,成绩一时跟不上,这让她十分沮丧。后来,她发现校园生活并不仅是“捧着书念”,《葫芦丝情韵》课上学民乐、《渔韵艺术》课了解海洋生物和渔俗文化、《山阳话》选修课学本地话,这些丰富有趣的文化课程让小路快乐起来,更渐渐融入了班级。
文化的浸润力量会在每个生命机体上悄然释放。走进山阳小学会发现,校园里每一面墙都成为学校德育的载体——廊里悬挂着民族乐器的图片、民乐家的故事、民乐名曲,让学生体味到丝竹营造出的人文意境;体现浓浓山情节的师生书法作品也一一呈现。沈红觉得山阳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至今仍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价值,就好像艺术养料,可以滋润学生们心中的文化土壤。
在这所学校,风轮小车、七巧板小车各种各样的小车被“玩”得花样百出,车型构造、运动原理等知识在有趣的玩乐中得以传授,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书法、民乐等民间文化也渗透在校园里,校园生活丰富孩子内心丰满……
山阳小学位于上海西南远郊金山山阳镇,被称作“上海最后一个渔村”的金山嘴渔村就在这个杭州湾畔的小镇,百年历史洗练和浓郁的区域民间文化为学校沉淀深厚的文化土壤。面对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新挑战,学校在艺术教育特色与体育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再起航,深度探索创新教育,为孩子营造自由快乐的学习氛围,也赢得周边居民的口碑。
“这辆风轮小车怎么倒着开?如何让一辆车既能顺着开,也能倒着开?”在五年级《自然》课上,任课老师吴念时展示了一个风轮小车演示试验并抛出了这些问题。这是“机器”章节的教学环节,吴老师通过演示让学生理解了风轮小车的运动原理,接下来就将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孩子们三五成堆,讨论声不绝于耳,苦思冥想头脑风暴,一次次试验,一遍遍讨论,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
一年级“玩小车”,二年级“做小车”,三年级“玩滑坡车”,四年级“做动力小车”,直到五年级“做喜欢的小车”,实际上也是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止”到“运动”,从“结构”到“动力”的学习过程。在山阳小学,“玩小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丝线”,将不同模块的研究型校本课程“串”起来,涵盖语文、数学、自然等多种学科,这套由一个自然课探究活动衍生而来、覆盖小学全学段的创新项目校本课程成为山阳小学“十三五”规划的新起点。
“小学的创新教育是创新人才的早期摇篮,它不一定有顶尖的课程、高端的实验室和万众瞩目的天才,但它一定是孩子们学习的自由天地,是他们真实体验知识技能的试验田,也是他们享受运用自身经验积累获取成功体验的乐园。”山阳小学副校长陆继军表示,通过“玩小车”校本课程,孩子们将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学习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发展研究和解决问题、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初步形成综合实践知识体系,培养科学的态度和精神。
路宵宁同学三年级时随父母来到上海,转学至山阳小学。初来乍到,因为浓重的口音和教材差异,成绩一时跟不上,这让她十分沮丧。后来,她发现校园生活并不仅是“捧着书念”,《葫芦丝情韵》课上学民乐、《渔韵艺术》课了解海洋生物和渔俗文化、《山阳话》选修课学本地话,这些丰富有趣的文化课程让小路快乐起来,更渐渐融入了班级。
文化的浸润力量会在每个生命机体上悄然释放。走进山阳小学会发现,校园里每一面墙都成为学校德育的载体——廊里悬挂着民族乐器的图片、民乐家的故事、民乐名曲,让学生体味到丝竹营造出的人文意境;体现浓浓山情节的师生书法作品也一一呈现。沈红觉得山阳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至今仍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价值,就好像艺术养料,可以滋润学生们心中的文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