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接轨上海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记者手记】 有一种热,叫做“接轨上海” 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我们来到田间地头、走进企业园区、迈入科研院所和高校,走进一位位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我们感受到了另一种热,叫做“接轨上海”。 在出发前,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揣着一份“问卷”,上面的问题有:上海企业来嘉兴创业兴业是受了什么“诱惑”?大院名校的科研成果如何在接轨上海过程中成功转化?嘉兴是如何
采 写 姜鹏飞 鲍 嘉 裘建锋 陈 强 李舟英 曹起铭 余 悦 吴晓宇 王沁柠 沈爱君 实习生 滕加奇 费聪涵 通讯员 董佳慧 朱 韬 尤建宏 盛思佳 刘 莉 蒋 瑾 李军辉 曹嘉燕
事实上,王云德口中所说的“分厂”,已经发展了18年,是集美集团的发源地,位于上海市嘉定区。之所以被称为“分厂”,是因为现在嘉定工厂的规模和生产水平已不如王云德在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投建的新厂,原本的“母公司”也就变成了现在的“分厂”。
时间回到2013年前后,急需扩产又在上海拿不到地的王云德很着急。“当时,我参加温州商会年会,在会上遇到了平湖新埭镇的招商人员,对接下来,觉得位于新埭镇的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非常适合我们企业发展。”王云德说,首先,新埭紧邻上海,其次,这里的土地要素相对充裕。
2013年下半年,集美集团旗下的浙江旭翔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新厂房开建,次年顺利竣工,2015年工厂建成投产,从事高端液体包装机生产。通俗来讲,我们现在市面上看到的牛奶、饮料等的包装盒,集美集团的设备大多能生产。
18年前,集美集团在嘉定投产的时候,高端的纸盒液体包装生产线被国外的公司垄断,中国饮料企业投入大量土地、资金建设生产线,到头来还要被国外公司分成,而当时,王云德和他的企业只能提供低端的包装机设备,根本没办法打进高端市场。
当旭翔机械在平湖投产后,集美集团有了施展拳脚的空间,一期55亩地解决了企业扩产之急。落户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后,集美集团引进德国核心技术,打造集美品牌的液体包装机,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扶持,一举站稳了国际市场,目前公司约90%的产品是出口的。
说起出口,王云德又夸起了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的区位优势。由于产品需要通过上海洋山港出口,集美集团要扩产就不能离港口太远,而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虽然在浙江的地界,但离洋山港的距离比原来的嘉定还要近。更重要的是,原来集美集团在平湖的工厂没有出口权,现在园区为他们解决了出口资质问题,产品可以直接从平湖发往洋山港出口。
如今,集美集团在一期1.5亿元投资的基础上继续追加投资,开始在平湖建设二期工程,计划在二期工厂同样55亩的空间内研发更为先进的设备,王云德本人也计划在平湖买房居住。
“上海的工厂5年内就要拆迁,以后我们的‘主战场’就在嘉兴了,上海只剩一个研发中心,但我们‘021’开头的电话号码不用变,对国外客户来说,我们还是知名度更高的上海企业,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有更长远的规划。”王云德说。
集美集团以及王云德的自信,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张江长三角科技城平湖园良好的发展势头。记者从新埭镇了解到,作为张江长三角科技城的组成部分,平湖园一期控规编制基本完成,同时,一期启动区1.66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地征收任务也已基本完成,可落户产业项目空间1200亩,二期土地征收工作正在大力推进中。
为了方便企业发展,园区内的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开工建设了张江快速路连接线,横向创业路、创新路、创强路两侧延伸段等项目。目前,园区内已落户企业24家,总投资72亿元,全部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40亿元。
作为中科院与浙江省、嘉兴市共建在嘉兴科技城内的省级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是一家重量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背靠着中科院上海分院和10多家中科院在沪研究所,一直扮演着嘉兴全面接轨上海的“科技之桥”的角色。嘉兴成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的示范区后,该院又根据部署加大步伐,加快推进,让一批又一批来自上海的专家团队、科技项目和科研成果在嘉兴落户,现已快速成长和取得丰硕成果。
嘉兴中科枫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位于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2号楼内,正在试生产家用快速血糖测试仪用试纸,产品大批量投入市场后,人们不出家门就能高效便捷地进行自我血糖测试。
“中科枫林生物的落户,就是我院积极接轨上海的成果之一。”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尤建宏向记者介绍,该公司是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技术研究所在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落户的一个项目,也是“国千计划”专家吴成铁研究员领衔的一个“国千”项目,关注度非常高,在落户嘉兴前,江苏的昆山、我省的宁波等地也想引入该项目。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嘉兴全面接轨上海的政策优势和自身的平台优势,最终让该项目牵手嘉兴,“嘉兴全面接轨上海的人才新政、科技新政、给力服务措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和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技术研究所同属中科院系统,这种情感和情愫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建宏说。
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在近期接轨上海、融入上海中,瞄准中科院在上海拥有的丰富科技资源,成功引进了中科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国家高可靠性集成电路首席科学家之一林敏领衔的安防家居核心芯片项目,现已在该院8号楼投产;去年从上海引进嘉兴的海洋电子芯片项目,一年销售额已突破3000万元;近期,中科院上海新能源汽车研究中心总投资逾2亿元的电动汽车成套零部件项目正在洽谈中,预计引入嘉兴后,3年后的年产值可达10亿元。
“中科院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30多家从事高技术研究的研究所,有12家在上海,共汇集了78位‘国千计划’专家、大量的两院院士等行业顶级专家和非常多的科技成果产业。”尤建宏说,拥有丰富科技资源的上海对嘉兴来说是一座科技富矿,所以早在13年前,该院就充分利用嘉兴邻近上海的地缘优势和自身的一些情感优势等,积极主动地接轨上海,从上海引人才、引项目,该院最早的一批科技人员,包括现在的院长陈秋荣都来自上海。
嘉兴成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后,该院更为积极主动地抢抓机遇,现已吸引中科院上海12家科研单位中的7家科研单位、40多位博士以上人才和超过100项的科技项目、科研成果在嘉兴落户,成了嘉兴科技接轨上海前沿阵地上强有力的“磁性平台”和“标兵中的标尖”。
打开手机,登录“12306”APP,搜索上海到嘉善的高铁或动车,5到15分钟的间隔时间一趟车,选择好合适的车次,高铁票二等座38.5元,点击付款,然后坐地铁前往上海虹桥火车站,卡着点到达检票口,掏出身份证“嘀”的一下进站,约30分钟后火车抵达嘉善南站,再坐车到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整个过程耗费1至1.5个小时。这是嘉兴景焱智能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陈亦伦每周都会有的生活内容。
每过一段时间,陈亦伦就会去兑换纸质的高铁票,从2015年到嘉善上班至今,每一年的高铁票都有厚厚的一沓,“大概有3个名片盒这么厚。”陈亦伦并没有特意去数,但是来自“铁路客服”频繁的短信提醒“暴露”了他密集的沪嘉往返。
从美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到景焱智能,陈亦伦经常出差,算是个“全球通”,“但是我从来没觉得往返上海和嘉善是出差,每周我一半时间在嘉善,一半时间在上海,只是去公司的不同所在地上班而已。事实上在上海,我去上班,路上也需要花这么长的时间。”
陈亦伦所在的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是浙江省第二个“千人计划”产业园,而陈亦伦亦成为嘉善自主培育的首个最年轻的“80后”省“千人计划”专家。翻开他的简历,清华大学本硕连读,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毕业,美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就业……回国后的二次就业,陈亦伦名片上的抬头成了“嘉兴”。
如果说,2年前的陈亦伦加入嘉善的景焱智能还有一丝忐忑,那么2年后的今天,他站在办公室内,透过玻璃窗眺望这片鸟语花香的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时,身处的科技前沿高地热土从未改变——如今,景焱智能已从创业初8个人的小团队成长为100多名员工的大平台,其中72%的员工是技术骨干,以“80后”、“博士团”为主力的团队在业界尤为亮眼。
公司产值从2009年的“零”,到2010年的600万元,到2011年的1200万元,到2012年的2000万元,再到2013年的2700万元……
事实上,景焱智能所处的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不仅是高科技创业,也是技术集聚、信息集聚和人才集聚之地。现在,这里已形成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制造业核心技术研发、生产、服务的“技术圈”。目前,园区拥有无人机、人脸识别、静脉活体身份认证等高新技术企业,嘉善“培育孵化+加速成果转化+产业化生产”这条专业生产科技企业的生产线正在造就更多的“陈亦伦们”的辉煌未来。
“在美国,科技实业企业更适合在大都市周边的卫星城发展。”陈亦伦表示,现在嘉善就像上海的卫星城,归谷这个全新的平台也激发了他的创业激情。随着他的到来,景焱智能的技术水平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上海安家落户、结婚生子,在嘉善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这是陈亦伦曾经梦想过的“现世安稳,岁月静好”。而且,嘉善交通卡实现了沪善互通,医保卡也可以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实现实时刷卡结算。
“走过全世界那么多城市,嘉善是我见过的民风最淳朴的地方。”陈亦伦说自己在嘉善“出了不少洋相”,“把行李箱落在了出租车上,司机把行李箱放到了固定的地方联系我叫我去取,我连声‘谢谢’都没当面说;公司的协议酒店住得久了,服务员都认识我了,每次丢了东西,都会直接打电话跟我说……”
周二上午10点,室外气温接近40℃,张永根走在田埂上,注视着茭田里刚刚长出的茭白苗,他俯下身去,用手拨开水面上的浮萍,试了试水温,“浮萍是隔热层,水下凉快不少。”
这是今年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的第二季茭白,7月初才种下,还很娇嫩,作为理事长,张永根每天要到田里巡视两次,看见幼苗枯死,就得赶紧换上新苗。
董家村的茭白以春秋两季“梭子茭”为主,春茭4月中旬收割,今年销售了3000多万元,其中六成以上销往上海,“和上海浦东、青浦、金山的批发商、加工厂都签有长期合同,销路一直很稳定。”张永根说。
采访当天,江苏有个农业考察团要到合作社参观,张永根特地换上了衬衫、西裤,干起农活来有些别扭。这些年,董家茭白的名气越来越大,他几乎每个月都要接待来自江浙沪的“取经”团队。
“1987年开始种茭白,到今年正好30年。”在董家村,张永根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最初种水稻,后来种西瓜,再后来听说余杭有农民种茭白致富,我就引进了种苗,跟着种。”
种茭白第一年,收成不错,张永根拉着板车在路边卖、往市场跑,当年就挣了1000多元,在当时,这是笔不小的收入。于是,村民们纷纷效仿,先是组里,后是村里,再后来,就连邻村和邻镇的村民也一窝蜂开始种茭白。
种的人多了,市场开始饱和,必须开辟新销路,张永根首先想到的就是上海,“当时想法很简单,上海是大城市,人多嘴多,吃得就多,加上方言差不多,能说得上线年代开始,张永根和村民合伙包车,在收割季将茭白运往上海宝山一家农贸批发市场,也就在那个时候,嘉兴各地的农产品开始纷纷进入上海市场,嘉兴渐渐有了上海“菜篮子”的称号。
2003年,随着种植、经营业务的扩大,张永根和几十户农户成立了董家茭白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董家”商标,实施品牌化经营。随着逐渐打开上海及周边市场,合作社开始从农户手中收购茭白统一销售。
“有了牌子,就得有质量保证,我们农民也懂这个道理。”张永根说,“最要紧的是环保无公害。”“茭鸭共育”模式是合作社探索出的一个妙招,危害茭白的害虫正好在鸭子和青蛙的捕食范围内,在茭田里放养青蛙和鸭子,便杜绝了化学农药的使用。
另外,合作社和所有营销户签订了质量承诺书,如果出现问题,将实行责任追究制。2008年,董家茭白被认定为“有机食品”。
2010年,合作社接了大单子,与上海金山卫镇批发市场茭白营销大户签订了冷库茭白供应合同,此后,5000吨董家冷库茭白进入上海市场。
如今,在合作社专门建造的董家茭白市场,设立了由7人组成的营销服务部,“你别看现在没什么人,等到开秤收购的日子,这里能排起长龙。”张永根说,“茭白即收即发,运输车就在一旁等着,上午收来的茭白,下午就能出现在上海市民的餐桌上。”
从当初的小打小闹,到如今发展起来的以董家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镇、村的万亩茭白田,合作社社员也发展到了160多户,张永根和村民们都富了起来,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一个茭白大户一年挣几十万元,那是不在话下的。”张永根得意地说。
站在有着200年历史的山塘桥上,北望是上海金山,桥南是浙江平湖。“一桥两山塘”,两岸却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山塘村。去年,平湖市山塘村入围全省第一批千年古村落申报名单,以此为契机,山塘村着手制定了村庄总体规划、精品村总体规划和古镇风貌提升规划。按照“水墨山塘”、“古镇山塘”和“乐游山塘”的定位,与属于金山区的北山塘古镇实现互补。未来的蓝图已经绘就,两个山塘村即将“珠联璧合”。
过了山塘桥,就是上海市金山区所辖的北山塘,穿过一段古色古香的山塘老街,琮璞文化苑呈现在眼前。这里原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山塘小学,后因生源有限逐渐没落。近年来,随着廊下镇乡村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山塘小学才脱胎换骨成了琮璞文化苑。如今,这里已成为上海诸多学校的教育实践。
琮璞文化苑创始人刘剑告诉记者,他是浙江龙泉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制作和销售青瓷产品。2014年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经营轨迹,“上海市及金山区不少朋友认为龙泉青瓷文化博大精深,理应让更多人了解青瓷文化,而山塘村区位优越,十分适合推广龙泉青瓷。”
带着资金和技艺,刘剑从龙泉来到金山,以山塘小学原校址为基础,开辟了30多亩的葫芦种植,并建起了上海首个龙泉青瓷制作体验中心。琮璞文化苑的体验课堂里有近10台陶艺拉坯机和20多张工作台及2个陈列架。“工作台可以让学生们和泥、上色,陈列架上则摆放了不少学生的陶瓷成品。从和泥、拉毛坯、盘筑、捏塑到烧制等过程,均可以自己亲自体验。”
刘剑说,目前他们已和金山区10多所中小学签订了合作教学协议,开展青瓷文化教育培训。从今年3月正式运营,截至6月份,琮璞文化苑已经累计接待了1万多名学生,目前的预约已排到了10月份。
用刘剑的话来说,经过前期的筹划,进入运营状态的琮璞文化苑已“渐入佳境”。面对日益增长的体验者以及发展空间受限的文化苑,接下来该如何“开疆拓土”?刘剑把目光投向了山塘河对岸的平湖市广陈镇。
南下平湖,始于又一次机缘巧合。2015年12月的一天,刘剑陪同金山区领导在琮璞文化苑考察时,在两镇交界的山塘桥附近偶遇了平湖市广陈镇吴东伟一行,双方互相介绍以后,金山区的领导邀请吴东伟一行前往琮璞文化苑参观考察。
“山塘无南北,欢迎你来广陈发展。”仔细考察北山塘的琮璞文化苑项目后,吴东伟正式向刘剑发出邀请。了解到浙沪两地最近提出要联手打造“临沪山塘”特色古镇后,刘剑觉得前往平湖的南山塘发展是恰逢其时的。“我是浙江人,无论从情感上还是从企业的发展角度看,选择回到浙江发展都是理所应当的。”刘剑表示。
目前,刘剑谋划的全产业链新型农业已经进入整体规划设计。接下来,他会将办公室“挪”到广陈镇山塘村,利用3年时间试行推广“订单式农业”。将从选种育苗、技术指导到收购储运销售,实行一条龙服务。除此之外,他还想把琮璞文化苑的互动体验带入农业,正在施工建设的玻璃大棚里引入了微冻技术和解说机器人,让前往的游客在体验高科技的同时感受农耕文化、孝善文化。
嘉兴人赴沪就医,很常见!上海医生赴嘉坐诊,太稀罕!两年前,若是询问胡佳(应受访者要求化名)“找上海名医”的感受,她脑海里就只有一个词——麻烦。胡佳是嘉兴本地人,人到中年的她上有老下有小,这几年她算是尝透了看病的滋味。
2015年的一天,母亲平静地告诉她一个噩耗:“你不要害怕,我前几天头晕去医院做了个检查,脑子里有个瘤。”毫无波澜的言语在胡佳心里掀起巨浪。
“冷静后,我想到的就是尽快治疗,去上海找最好的医生治疗。”在上海举目无亲的胡佳最能依靠的就是百度,哪家医院、哪个科室、哪个医生在这方面技术最好,这些信息全靠自己去找。
结合朋友的建议和网上的评价,胡佳选定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专家。跟黄牛买号、排队做检查、预约开刀时间……无数次的沪嘉往返让胡佳感觉到心累不已。
在上海,全国顶尖的医生汇聚,吸引了各地患者争相前往。若要看病必须要早,早晨6点医院就有大批患者在等候,带着母亲求医的胡佳就是其中之一。
嘉兴到上海的高铁最早也要早晨6点多,所以胡佳带着母亲坐过凌晨三四点的绿皮车,更多的时候是提前一晚在医院附近开间房住下来,就为了第二天赶早。“这样往返,我一个健康人都觉得累,对病人更是一种折磨。”胡佳说。
好在手术顺利,虽然辛苦但挺值得,这也让胡佳对上海专家更添了几分信任。今年2月,正在青春期的儿子发现尿后泡沫经久不散,胡佳带他到市第一医院检查发现蛋白尿,医生认为是慢性肾炎,需要做肾穿刺才能明确诊断。
“因为对身体有伤害,我们不愿意,医生也不建议我们做肾穿刺。”很是着急的胡佳再次萌生了找上海专家看看的念头。市第一医院的医生告诉她,上海长征医院的知名专家就在这里定期坐诊。
去年,医疗接轨上海的势头强劲。嘉兴市政府与第二军医大学的长征、长海和东方肝胆三家医院签订框架协议,建立了八大联合诊疗中心。上海长征医院和市第一医院成立的肾脏病联合诊疗中心就是其中之一。
“到嘉兴坐诊的,是不是上海顶级的医生?”不了解情况的胡佳心里有些怀疑,直到挂了梅长林教授的号,她才彻底打消疑虑。“在上海,梅长林教授的特需门诊根本挂不到,而且价格比这里贵一倍。”
虽然曾经带母亲看过上海专家,但这次胡佳第一次感受到名医的专业魅力。“梅教授真的非常和蔼,很多术语我听不懂,只要我问,他就会很耐心地解答,还画图告诉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病。”
而让胡佳更服气的是梅教授的医术。经过肾静脉造影和B超检查,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梅教授给出了三种可能的诊断:第一种是和之前一样的慢性肾炎;第二种是好发于瘦高青年男性的胡桃夹现象;第三种则是两者兼有。
“如果只是胡桃夹现象,人长胖了之后可能就正常了。”现在,胡佳一直带着儿子跟着梅教授随访,定期观察蛋白尿的情况。
昨天下午5点半,在交通银行嘉兴分行工作的崔琰结束一天的工作,她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到家中,而是来到单位旁边的交通银行公交站。无需准备零钱,直接用市民卡刷卡乘坐3路车,经中山东路一路向东,到达位于城东路的嘉兴火车站公交站台,这时是下午5点50分。
刚下公交车,崔琰就直奔火车站候车室,她已经提前购买了Z282次列车的车票,准备去上海看望儿子。火车傍晚6点02分从嘉兴出发,短短52分钟之后就到达了上海南站。
出了站台,崔琰准备好嘉兴市民卡,从地铁1号线站点直接刷卡上车,到徐家汇地铁口刷卡出站。出站后,她从徐家汇刷嘉兴市民卡上公交车,来到儿子的学校附近,这时是晚上7点15分,刚好可以与儿子共进晚餐,聊一聊最近的学习和生活。
崔琰告诉记者,她儿子今年上高一,暑假之后就升高二了,平时一个人在上海,好在上海和嘉兴的交通非常便利,只要有空她就会到上海去看看儿子,平均每周都要去两三次。“只要工作不太忙,我都会在下班后买好前往上海的火车票,使用市民卡一路‘刷’过去。”
崔琰表示,自己使用市民卡的公共交通功能始于今年4月份,从年初开始,她往返上海和嘉兴的频率增加,在朋友的建议下,崔琰开始“摸索”起市民卡的公交应用来,如今,从跨省刷卡到NFC充值,每一项她都了如指掌。“我觉得使用市民卡乘坐公共交通最大的便利还是时间可控,上公交不用准备零钱,坐地铁不用排队买票,这会让旅客的行程十分紧凑。因此,我才会一周跑两三趟上海,没有市民卡的‘给力’,是难以想象的。”
生活在紧临上海的嘉兴,禾城市民的生活绕不开这座近在眼前的一线城市。崔琰告诉记者,在儿子去上海就学前,自己和家人也会在周末和节假日前往上海购物、游玩。“以前去上海,要么是自驾,要么是带上嘉兴公交卡、上海地铁卡或公交卡上路。自驾太累,带这么多张卡又觉得太麻烦。”崔琰表示。
多卡轮换使用不仅麻烦,充值也是个问题,上海的公交卡或地铁卡必须在上海充值,很多时候是刷卡时才发现已经欠费,只得排队买票。而嘉兴市民卡只需一个带有NFC功能的手机,就可以实现对公交账户的实时充值,哪怕是到了地铁站才发现余额不足,也可以马上充值。
现在,崔琰已经成为嘉兴市民卡的“发烧友”,只要市民卡公司微信号里一推出新功能,她都会及时对照使用方法用用看。崔琰的先生因为工作原因,去上海也比较多,然而在上海缴纳社保的他没有嘉兴市民卡。在崔琰的建议下,他申领了一张无社保功能的市民卡,往返于沪嘉两地更加便利。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和崔琰一样享受到沪嘉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带来的便利。据统计,自沪嘉公交开通跨市域刷卡以来,嘉兴市民卡、新版公交卡到上海刷卡已达778137笔,金额1655272元。
互联互通,向来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行政边界无法阻断市民对于公共资源共享的期盼。在嘉兴接轨上海这个大目标之中,公共服务资源的互联互通已经一“卡”当先,手持一张小小的市民卡,就能尽享双城生活的便利。
7月24日中午11点20分,K319路从平湖新埭车站缓缓驶出,在出站口稍微停顿一下,上来三四名乘客。
K319路是平湖新埭往来上海金山北站的一趟公交车,去年10月20日开通。全程9.5公里,平湖境内4.1公里,上海境内5.4公里,途经新埭站、新秀箱包、泖河村、国际进口商品城、亭枫公路成功站、金山北站,日发班次12个,全程票价2元。
公交车上,沈姑娘拎着一杯冰可乐,不时地用手机看看时间。别看她斯斯文文的,却是一名跆拳道教练,在平湖新埭、上海枫泾两地的三个道馆兼职,“我大学主修跆拳道,趁着放暑假多赚点生活费。”
小沈去枫泾道馆打工是从今年暑假开始的。“也是因为有了K319路,不然不方便,现在从新埭坐到亭枫公路成功站只要十来分钟。”
对新埭人来讲,K319路不仅便捷而且票价便宜。“不管是平湖教练还是上海教练,他们有些自己不开车,坐这辆公交车在两地道馆跑。”到了亭枫公路成功站,小沈跟记者说了“再见”便下了车。
K319路的驾驶员许利华,剃了个板寸头,说话客气有礼。她说,这条线路上的乘客很多是做生意的、外贸跟单的、看病的、旅游的,甚至还有回娘家的。
“上次有位老太太来坐车,她说以前娘家回得少,现在这趟公交车开通后,她三天两头来坐,车票便宜啊,全程票价2元,刷卡1.9元。”许利华告诉记者。
“我刚结束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拖着一个行李箱、背着一个包的陈同学告诉记者,她在杭州上大学,读大三,以前回家,都是从杭州坐大巴车到平湖车站,再转车回新埭的家。自从K319路开通后,她直接坐高铁到金山北站,“用的时间少了,而且感觉整个行程舒适度提高了。”
上海人洪先生一上车,就问驾驶员有没有这趟公交车的时刻表。“上次赶巧,一出车站就有车。今天我等了1个多小时,要是知道时刻表,我可以掐着时间过来。”
许利华指了指车厢内的左侧。记者抬头一看,原来在公交车的左侧座位上有一张白纸,上面用笔写了从新埭站和金山北站发车的时间,“来问的人很多,我干脆自己写了时刻表贴在车内。”
洪先生马上用手机拍下时刻表。洪先生告诉记者,他在上海虹桥机场工作,以前从金山北站下车后,出租车驾驶员嫌路短、客人少,不愿载他去新埭,“我只能坐三轮车,就是那种‘摩的’,二三十元钱,一路颠得人都要散架了。”
K319路的开通,是嘉兴实现“与沪同城”全面接轨上海迈出的重要一步。7月25日,正式印发的《嘉兴市创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中,“加快推动与上海毗邻区域公交常态化运营”作为重要内容被提出,计划今年将新开通2条(含)以上公交线路,沪浙毗邻区域公共交通服务一体化正在逐步形成。
这两天,嘉兴有的地方的最高温度突破了40摄氏度,这么热的天,南湖区凤桥镇桃源小洲的物业大厅却出现了一位常客。昨天,记者见到龚钦华时,她正在全神贯注地看书,黑色鸭舌帽、白色T恤,今年60岁的她打扮得十分休闲,精神极好。“这两天隔壁在装修,实在是太吵了,我就拿着书来这里看。”说着她喝了口自己泡的百香果茶。
原来,自从去年3月,上海出台了楼市限购新规“沪九条”后,一些急于买房的人将眼光投向了上海周边的嘉兴,龚钦华所在的小区开始变得热闹。到了今年3月,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嘉兴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不少上海的老朋友纷纷向她咨询在嘉兴的生活,而桃源小洲的入住率更是突破了70%。
时间回到2009年,龚钦华表示,之所以选择嘉兴凤桥只是因为缘分。“我们跑过江苏的很多地方,那里的房子也不是不好,但是一到这里,就觉得很好很合适。”当时刚开盘的桃源小洲项目位于嘉兴东南,坐拥规划面积12000亩梅花洲景区,是名副其实的“桃源”。而在交通方面,小区距离嘉兴南站10分钟车程,算上坐高铁的时间,龚钦华1小时后可以回到上海莘庄的家中。
两年前,等到龚钦华的先生黄忠山正式退休后,两人开始在凤桥定居。退休生活,黄忠山喜欢种地,在前庭后院种满了瓜果蔬菜,充满野趣。而龚钦华则喜欢读书、写字,她还给记者展示了她亲手酿造的桃子酱和梅子酒,“特意留着可以咬的桃肉,是用来泡桃茶水用的,不是涂面包。”老人的生活讲究而精细。相比在上海的高成本、快节奏生活,凤桥的生活成本非常低。昨天上午10点,记者跟随老人去附近的凤桥镇菜场买菜,“这里的菜不仅便宜,还特别新鲜,比如猪肉价格比上海低了一半,吃起来有肉味。”龚钦华说起这些头头是道,“冬天的时候,这里的荠菜特别好,都是农民自己挖来卖的,才两三块钱一斤,还带着铁锈红。而在上海,价钱可贵了,要七八块甚至十几块钱一斤,品质也没这么好。”
除了生活成本低,在凤桥的生活让龚钦华觉得像是回到了小时候,“这里的人特别实在、热情,我们经常串门,互相送水果蔬菜。”说到这,她想起了结识农业园区的管理者老陈时的场景,可以说是“不打不相识”。“当时有人送了我一个西瓜,我捧着出门时被老陈看到,他特别严厉地质问我西瓜哪里来的,哈哈,他以为是我偷摘的。”当误会解除后,两人成了好友,“他管我叫姐,我先生种菜遇到什么问题,问他都知道。”去年过年时,龚钦华还被老陈邀请去吃年酒,她在朋友圈这样写道:“新凤桥人被千年银杏边长大的村民盛情邀请入新年宴,值得Mark,吃得好饱,还有晚宴。”她告诉记者,原来在上海过年,大家出来聚一餐,而在这边则是家家户户轮流请客,可以从前一年的12月吃到第二年的2月,非常热闹。
时值暑假,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以下简称“同济浙院”)科技处处长李晓龙教授仍然会每周往返于嘉兴和上海,就同济大学和嘉兴市的一些合作项目进行洽谈和推动。
李晓龙拥有理学、工学和管理学学位,曾参与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的科研和项目管理工作,他是轨道交通领域的专家,同时还对科研管理以及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有深入的思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008年同济浙院正式成立时,他在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任党委。2014年,他到同济浙院科技处工作,近三年的沪嘉两地奔波,让他对嘉兴这座城市和同济浙院的感情越来越深。科技处是同济浙院根据学校发展战略需要而新设置的部门。李晓龙调任科技处后,对学校的科研管理及其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思考,制定了相关政策,明确了同济浙院的科研工作与嘉兴市产业密切结合的工作思路。
自2014年开始,他走访了嘉兴很多建筑、机械行业、高端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企业以及相关政府业务部门,了解各方的需求并介绍同济大学和同济浙院的优势,实际解决了部分企业生产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与不少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成立了一些不同规模的研究机构。
李晓龙认为,当前同济大学派遣了50多位专家、教授来嘉兴全日制工作,使得同济浙院成为同济大学在嘉兴的人才聚集地,这也使得后来同济大学与嘉兴市政府的全面深入合作变得水到渠成。
李晓龙从科技发展规律的角度对嘉兴和上海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上海的科技资源和科研人才资源丰富,嘉兴对这些很渴求;而嘉兴的产业和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双方可以实现资源互补。在嘉兴建立一个结合同济浙院特点的环同浙知识经济圈,借同济大学和同济浙院的力量,为嘉兴引进一批高端企业,促进嘉兴社会经济的升级。嘉兴是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地级市,对同济大学科研项目转化成生产力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土壤,双方的合作对同济大学的年轻老师和博士、硕士的成长也会起到促进作用。双方的合作也使得上海和嘉兴联系更为紧密,因为每一位教授背后都有一个团队,双方的合作会使沪嘉两地的团队加速融合,实现沪嘉两地的真正接轨。
经常在上海和嘉兴之间奔波,李晓龙不觉得辛苦,他说同济浙院提供了很好的生活条件,自己每来一趟就会住几天,而且学校也有班车接送。他觉得嘉兴整个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非常好,很喜欢这里,从事的又是自己喜欢的工作。
“嘉兴是我人生的一站,我认为在同济大学做教授和在嘉兴工作没什么区别,都是在为社会作贡献。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来到这里给了我另一片发挥的天地,我做得很愉快。嘉兴广阔的产业平台,更有利于发挥我的所学所长和同济大学的优势,帮助嘉兴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我也越来越喜欢这座城市。”李晓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