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难民”上海式生存
]“麦难民”麦当劳难民,这是一个敏感而卑微的群体,在高物质化的上海,他们白天出入高档写字楼间,夜晚则栖居在麦当劳或者肯德基24小时通宵店。
这是一个敏感而卑微的群体,在高物质化的上海,他们白天出入高档写字楼间,夜晚则栖居在麦当劳或者肯德基24小时通宵店。2010年3月,一次偶发的杀人事件,让“麦难民”浮出水面,随即陷入被指责的境地。
网吧就在他工作的上海徐家汇美罗城里。对这一带了如指掌的孙隆,隔条街道,就到了天钥桥路,那里有家24小时麦当劳快餐店。他打算买两个汉堡填饱肚子,然后再往前走个200米,到一家肯德基24小时店小憩到天亮。和这家麦当劳相比,那里有皮座椅,睡觉更舒服些。
点餐时,孙隆的身后传来一句呵斥:“起来!不能躺下睡的!”在寂静的午夜,这句话让孙隆不自觉地转过头来。他看到两名中年男子支着身子,横躺在一排圆形转椅上睡觉,一名年轻的男店员正叫他们坐起来。此时,正是麦当劳早餐准备时间。这一幕,在同样以快餐店为家的孙隆看来,再熟悉不过。
但是,就在他吞下一个汉堡的工夫,被打断睡梦的那名男子,与男店员发生了争吵,双方扬言“要出去单挑”,继而发生肢体冲突。让孙隆没想到的是,该男子从屁股后袋里抽出一把刀,向男店员砍去。被刺伤的男店员,旋即瘫倒在地。而该男子回到自己座位后,拿起黑色牛津包,把刀装进包里,夺门而去。被吓坏了的孙隆,躲进厕所里,报了警。
这一天是2010年3月19日。下午,上海《新民晚报》等媒体随即报道了这个命案。根据媒体报道,被害的麦当劳员工叫李锋,1987年出生,上海金山区兴塔镇人。这是个勤劳而有为的青年,大学毕业后,晚上10点到翌早6时,就到麦当劳打夜工补贴家用。
在治安一向良好的上海,出现这样的命案,算是一件大事。在上海著名本地网站“宽带山”上,上海人与YP(外来人口)之间的口水战因此爆发。
受惊后的孙隆,走出麦当劳,加入到徐家汇庞大的上班人群,如一滴小水滴,投入汪洋大海。在这个上海最繁荣的商业区,在高楼林立的写字楼间,孙隆时常觉得,这里上班族的脚步,比村里人走路还快上好几步。
孙隆在美罗城地下一层的“大食代”美食广场,受雇于一家广东煲仔饭食铺。他每日站在摊位电脑前收银,派单到厨房,工作8小时,每月薪水1300元。虽然包吃住,但是他并不喜欢那间局促的住房,隐藏在美罗城边一条窄巷子里,还得挤进七八个人。
孙隆出生于青海边陲一个回寨,10岁那年,因为在学校打群架,害怕父母责骂的他,从家里偷拿了1000元,带了两个同学离家出走。8年来,他去过福建、浙江,因为仰慕《上海滩》里的许文强,今年年初,他来到了上海,来了后才知道,“哪有许文强和遍地黄金,原来《上海滩》拍的是旧上海。”
最初,孙隆选择在厨房过夜,但是厨房的水龙头,也跟他作怪,淋了他一身。好在还有天钥桥路123号的肯德基,那里有跟他一样付不起房租的人,那里每晚有约定俗成的茶话会,一起度过漫漫长夜。
这群将通宵营业的快餐店当成超廉价宿舍的城市贫民,有一个同一标签麦当劳难民。这个人群最初在美国快餐店出现。2007年,日本人特地为此取了一个新名词“McRefugees”麦难民。2006年9月,麦当劳在中国推出第一批24小时餐厅。同年12月,北京一家媒体发表报道,称北京24小时麦当劳餐厅,成了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