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聚焦 社会治理新模式:对症下药解决群众需求“痛点
职工下班后要找居委会怎么办?村民住得远反映问题不方便怎么办?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不对称怎么办?这些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表面上看是小事,可一旦处理不好,容易损害群众的利益,甚至会引起社会矛盾。
针对社会治理的这些痛点,金山区根据不同社区、不同人群的需求,探索了一批社会治理小平台,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自治共治的热情,实现了群众的事情群众商量群众管,也让这些社会治理中的常见问题迎刃而解。
“社会治理工作千头万绪,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工作人员必须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才能真正解决群众需求痛点。”金山区领导说。
针对居委会与社区在职居民“同时上下班”造成的服务空白点,从去年开始,金山区石化街道探索实施了“8+3”错时工作制,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
“8+3”错时工作制即居委会在8小时工作之外,再延长3小时,用于错时服务和组织社区活动。延长的3小时采取“1+1+X”服务模式,由1名居委会工作人员、1名社区党员志愿者和根据居民需要配备的专业志愿者来值班。
依托“8+3”错时工作制这个平台,上班族找居委会办事省下了不少麻烦。陈芳是一名朝九晚五的公司员工,每次下班回到石化街道的家中,都已过了傍晚六点。以前,如果需要到居委会办事,陈芳只能向公司请假,而现在,哪怕晚上七点到居委会,也有工作人员接待她。
“8+3”错时工作制不仅更好地满足了居民的需求,也为党建联建单位、共建单位和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载体。自实施以来,石化街道每天都有20多名党员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截至去年底,石化街道共有近5000名在职党员参与了“8+3”志愿服务。
目前,在石化街道“8+3”居民区错时工作制的基础上,金山已经在全区启动了“1+1+X”为民服务模式,推进居民区服务与居民需求无缝对接。
与城市居民小区相比,农村有自身的特点,比如地域面积大、老年人口多、交通不发达等,解决农村社区治理难点还需对症下药。
去年,吕巷镇夹漏村探索建立了21个“巷邻坊”,为解决农村社区治理难点找到了良药。“巷邻坊”设在村民小组长家中,每个站点有一个负责人,并由农村三支队伍组建成一支村民民主管理队伍,引导村民自治互助。“巷邻坊”成立后,村民议事有了去处,反映诉求也更加及时方便。
比如,很多农村都远离镇区,一些老人到镇上缴纳水电费十分不便,“巷邻坊”成立后,通过结对的方式让邻居代缴,为这些老人免除了麻烦。又如,去年4月,和平村6组的周雪观发现村民小组内地下渠道有漏水现象,眼看农忙将至,他马上到“巷邻坊”反映,希望村里尽快修复,没想到第二天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目前,吕巷镇“巷邻坊”已经增加至100多个,覆盖全镇。去年以来,全镇“巷邻坊”共受理民生诉求100多次,村民自治解决问题100多件,接待来访村民300多人,虽然不少事情都是小事,但却实实在在解决了村民的难题。测评显示,去年村民对“巷邻坊”的满意度达100%。
近年来,金山各村居纷纷借助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技术,搭起了线上工作平台,形成了一个个新媒体社区。
新媒体社区就是居委会的“千里眼”、“顺风耳”。“通过新媒体社区,居民可以将社区里出现的问题及时反应给居委会,居委会接到居民意见后也能及时处理,极大提高了社区治理工作效率,也让居委会干部与居民之间建立了信任。”金山区社工委主任陈卫东说。
山阳镇金悦居委会的“网上议事厅”就受到了小区的居民的欢迎。2013年,金悦居委会组建小区居民的QQ群和微信群,建立了“网上议事厅”,通过“网上议事厅”,居委会可第一时间为居民答疑解惑,并回应诉求,解决了一批社区治理“痛点”。
比如,2013年小区刚建成时,由于管理不规范,不少业主不愿缴纳停车费,车辆出不去堵在小区门口的现象时有发生,业主和保安多次发生矛盾。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居委会在小区QQ群里发起了讨论,居委会主任戚旭旻向大家抛出了3个问题:小区停车费收还是不收?如果收,固定停车费和临时停车费分别收多少?临时车辆进来是否免费?
问题抛出后,群里顿时热闹起来,居民你一言我一言的讨论起来。经过多番讨论,居民渐渐达成共识,最后居委会结合大家意见出台了《小区车辆管理办法》,对小区停车费进行规范,得到了居民的拥护。
目前,金山区各村居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新媒体社区,或是QQ群,或是微信群,有的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这些新媒体社区不仅畅通了村居干部与村民、居民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还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让这些原本陌生的居民,渐渐成了好邻居、好朋友,在网络上建立了一个睦邻文化圈。
(题图说明:朱行居民区以党建服务点为阵地,组织门店党员和社区能人为居民开展理发、磨刀具、修鞋子等便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