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朱泾花灯的活态传承

上海朱泾花灯的活态传承

金山人文2017-10-14 8:2610830上海金山

  说起花灯,大家一定会想起儿时每年元宵佳节,与小伙伴们提着点上蜡烛的五彩灯笼走街串巷,玩得不亦乐乎。也因此,会有感慨玩花灯的时节太短暂。今年元宵节,带着子女在上海豫园逛灯会的市民姚瑶便说:“只有元宵节才能买个花灯,玩上几天后便束之高阁,待来年元宵再拿出来玩。”

  然而,在上海金山区朱泾镇有着另一番景象——花灯不再是元宵佳节所特有的,上元节、中秋节等一年四季大大小小的节日里,这里的田间地头、大街小巷,上至耄耋老人,下至莘莘学子,无不做花灯、跳花灯舞、唱花灯歌,全民皆乐,热闹非凡。这是朱泾镇近几年来通过“种”花灯文化所收获的丰硕成果。

  “朱泾花灯会”又称“莲花灯会”,俗称“赛城隍”,起于南北朝,盛于明清,是上海西南地区人们以庆祝节令、酬神娱人为内容,以花灯展示、民俗表演、民间扮玩、商贸活动为载体,囊括历史、民俗、艺术、宗教、商贸等诸多元素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活动。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变城市,在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交汇相融的过程中,这个已有千年的民俗文化一度淡出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那么,如何在城市化背景下,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在当下活态传承,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重建乡村文化自信?

  对此,朱泾镇创新性地提出“五个一工程”:组建一批花灯艺术团队,创作一批花灯文艺作品,建立一批花灯传习,形成一批花灯文化景观,举办一些系列花灯文化活动,让静态的花灯展示变成了动态的花灯文化传承。

  面对花灯文化传承青黄不接的窘境,朱泾镇将非遗保护传承的第一站瞄准了校园。2011年,朱泾花灯被确立为朱泾镇“一镇一品”文化品牌项目。2012年,朱泾镇启动首届花灯节,并首次引入校园花灯项目,花灯非遗文化开始走进当地中小学乡土教育的正规课程。

  作为朱泾花灯学校,朱泾第二小学不仅开设了花灯课程,还精心编撰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花灯乡土教材。今年暑期,学校特设的花灯探究区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有趣的是,探究区的讲解员都是学校的学生,他们三三两两地组成一组,为市民们讲述花灯制作的原理和有关花灯的故事。一名学生家长说:“花灯进校园,让孩子从小接触本土的乡村文脉,这是一件大好事。在活动中,我们跟孩子的互动交流多了,孩子们之间的友情也加深了。”随着学生和家长的参与热情不断高涨,该校不仅培育了花灯制作小能手,成立了花灯舞蹈队,还有了由学生家长组成的花灯队伍。校长孙翠英告诉记者:“现在举办活动,孩子和家长们都可以独当一面,无论是制作花灯,还是唱花灯歌、跳花灯舞,都能将朱泾花灯文化传播出去。”

  “花灯进校园”工程的实施,在学生中营造了浓郁的花灯文化氛围。每年镇上举办的花灯活动,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其中:2012年的“校园花灯艺术展”,各校围绕“和谐校园”主题呈现了18只大型景观灯;2013年,朱泾镇21所学校联手推出了以“花灯舞动园丁梦”为主题的校园花灯舞(操)展演;2015年,朱泾镇暑期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举办莲花灯“小艺人”制作培训班……如今,每逢重要的节庆,学校便成了花灯的世界,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据悉,朱泾花灯文化现已普及到全镇20多所学校。朱泾镇文体中心主任高曙辉说:“让花灯走进校园,是非遗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朱泾花灯传承的新希望。”

  每当华灯初上,朱泾紫金广场和各居民广场总是人头攒动,当地百姓聚集在一起唱花灯歌、跳花灯舞。这是朱泾花灯文化传承的又一番盛景。社区村居是花灯文化传承的另一个重要。朱泾镇通过“非遗+节庆”模式,举办各类花灯展示活动,将多姿多彩的花灯文化送进社区。大茫村的宅基头咯闹花灯、新农广场的花灯民俗庙会行街展演等,迅速聚拢了新的一批花灯爱好者。

  广场舞风靡全国之际,朱泾镇借助传统的花灯舞创编了大型广场花灯舞《美丽朱泾欢迎您》,深受百姓喜爱。大茫村是个外来媳妇聚集的地方,有150多位来自安徽、云南、广西等地的外来媳妇。原本对花灯文化一无所知的她们,在各式各样的节庆活动中接触并喜爱上了花灯,主动加入到花灯舞蹈队的行列之中。来自湖北的杨华丽便是其中一位。她说:“现在每天最期待的就是花灯舞排练。这一活动让我们在这里找到了文化的归属感,彼此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目前,朱泾镇已建立了50余支花灯表演队,普及到全镇28个村居,形成了老、中、青、少“人人爱花灯舞,人人跳花灯舞”的独特景观。这些群文团队不仅在“田头”唱、跳花灯歌舞,还走上了群文的大舞台。2014年,朱泾镇诞生了首部大型民俗风情剧《朱泾花灯的传说》,长达1小时的剧目中,80位朱泾群众完美呈现了当地独具魅力的花灯文化。为培育朱泾花灯传承人队伍,朱泾镇文体中心还将全镇23个社区健身站点的34位健身骨干组建成中、青年组两支精品花灯队伍,专门聘请专业花灯舞老师进行指导。

  多年来,朱泾镇一直注重挖掘、整理和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承模式,让朱泾花灯切实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自2012年首届花灯节以来,先后举办了相关系列活动40多个,参与团队逾8000人,观众达18万多人次。围绕朱泾花灯,群文工作者创作出《花灯庆丰收》《花灯亮起的地方》等音乐、舞蹈作品共计14个;《灵雨观音灯》《船子渔歌灯》等花灯故事28个,并于2014年出版了介绍花灯历史、生存现状及花灯制作技艺、歌舞展示的专著《朱泾花灯》。为了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花灯文化,朱泾镇还建立起朱泾花灯文化档案和资料库。

  如今,“朱泾花灯会”已成为朱泾一张漂亮的文化名片,并于2015年成功申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曙辉表示:“老百姓在欣赏花灯之美的同时,传承和发展了非遗文化,也让他们记住了乡愁,增添了文化自信。可以说,朱泾花灯‘五个一工程’不仅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也为提升社区的文明程度发挥了积极作用。”(洪伟成)

  仅靠一腔热血和情怀,并不足以促使作家拿起笔杆子去创造。从这个角度来讲,网络文学追求市场效益也无可厚非,但一定要有原则和操守。【详细】

  8月11日,以“网络正能量、文学新高峰”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开幕式暨中国网络文学高峰论坛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详细】

  时代的浪潮激越前行,生态文明建设让美丽中国绽放异彩。让蓝天常在、青山常驻、绿水常流,美丽中国建设仍在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详细】

  从生产方式的评价尺度看,生态化生产方式必须既满足人的需要,同时与自然生态规律具有高度一致性。【详细】

上海金山区 Copyright © Copyright www.shjs.cc Rights Reserved.
上海朱泾花灯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