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英金山农民画诠释“乡恋

张新英金山农民画诠释“乡恋

金山人文2017-11-11 10:3012690上海金山

  11月10日,浙江省美术家协、浙江省文化馆、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市金山区文化影视管理局、金山区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的“乡恋——张新英金山农民画展”在杭州恒庐美术馆开展。

  展览展出的《孵太阳》《擀面》《旋风扫落叶》《煮汤圆》《新灶头》《喂牛》等美术作品,来源于自身的生活感受,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民间绘画形态,以一种生动的民间语言风格把生活中的“寻常”,抽象出艺术上的“别致”,创作出一幅幅既有传统民间艺术特色,又有现代审美特性的充满农村乡土气息的佳作。

  我们从她作品中看到强烈的色彩对比,夸张变形的艺术造型,简练严谨的画面构成,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容你漠然走过无动于衷。一般的农民画作者在构图的时候,追求“繁密”,而张新英追求的是“简约”。她的创作理念是做“减法”,这在全国农民画作者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张新英的成功,源于她聪慧异禀的天赋、豁达开朗的性格、热爱农村的情怀、再加上有开拓金山农民画的辅导老师、更遇上改革开放的好年代。”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吴彤章是金山农民画的开拓与造就者,上世纪70年代末金山农民画的诞辰,给现代民间绘画艺术一个全新的视觉图像,引起海内外的关注,成为20世纪改革开放后中国美术艺苑中一朵盛开的奇葩,也成为中国美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夫人张新英女士,是金山农民画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又是最能体现吴彤章辅导农民画经验的实例之一。

  在丈夫吴彤章眼里,妻子张新英早年是一位军嫂,又是纺织女工,家里还有一对双胞胎,吴彤章一年回家探亲一次,因而工作生话两付担子一人挑,忙得她团团转。小时候怕两个男孩出去闯祸,叫他们在家学画,等爸爸回来奌评。吴彤章每次回家见墙上钉满了孩子的画。就问:“是谁挑选的?”孩子们说:“是妈妈选的”吴彤章看墙上的画确比废纸篓里的画好,想张新英还有点鉴赏水平,但没有往她有绘画天赋上想。

  在吴彤章还没有辅导金山农民画时,总认为绘画要从小练起,有点“童子功”。后来转业到金山县文化馆负责辅导农民画,这时吴彤章的想法就不一样了:农民画一定要回归乡土,有地方特色,才有它的生命力。

  为了了解当地的民间艺术,吴彤章组织釆风小组去农村釆风。发现能绣、善织、会剪纸的农村妇女心思都很巧,有独特的审美趣味。这些可以成为一种绘画基础,有了它正可绕过素描透视这两个对农民作者来说,似“拦路虎”的障碍而自由地通向农民自己的艺术王国。这样的刺绣与绘画有着相通的艺术规律,但又不是相同的。

  只要我们一旦加以正确辅导,有可能把她们刺绣等艺术特色运用到绘画中去。她们不知道绘画的一些陈规旧法,正便于发挥她们的艺术创造才能。而不是用简单划一的形式来束缚人们思想情感的表达。

  由此,吴彤章邀请一些能绣、善织、会剪纸的妇女参加农民画创作学习班,不上统一的美术基楚课,只作艺术规律性的启示,强调艺术个性的发挥。画各自心中最美好的事或物,帮助农民作者选择她们所熟悉和易于掌握的民间艺术方式和手段,而不是要作者去学习专业画家的方法。

  在吴彤章看来,这些作者“瓶里都装着极好的酒”辅导者的任务是想方设法把瓶盖子打开,让酒痛痛快快倒出来,无需把各自的酒灌到她们的瓶里”但要想“打开瓶盖子”就必须了解和熟悉农民的生话、情感、审美习惯、审美理想和生话情趣。因势利导给指导。

  金山农民画作者不采取写生的方法作画,而是“目识心记”,因此她们对某个物体的观察不停留在一个焦点上,而多方位的观察得出物体特征概念。如杯子口画成正圆形、底画成一条平线,说明可以放平的。这就很自然地将三度空间的外部世界转为二度的画面,有了装饰绘画的效果,符合民间传统艺术特点。

  1979年,张新英退休赋闲在家,真想找点自己喜欢的事做。有一天,吴彤章拿了一卷金山农民画回家,准备第二天送美术馆参加展览。张新英对这卷画非常好奇也很敬重,小心翼翼地打开来仔细欣赏,感到确实好看,但也觉得并不难。心想:“自己在乡下时绣过花,在姑娘们中算得上心灵手巧的,这种画我也可能画得出来。”但她没有立即表达出来,怕人家笑话,一个人偷着画。

  又过了半个月,张新英问:“我画农民画可以吗?”像小学生交作业一样的她,拿出早已画好的彩色小稿给吴彤章看,一幢四合院的老宅画成平面,变形得自然有趣,专业画家也未必能想出来,色彩搭配也协调明快。

  “为了寻找适合画农民画的作者,吴彤章走遍了金山县每个乡村,有天赋的真是凤毛麟角,想不到要找的人就在自己家里呀!”从些张新英随吴彤章去金山参加农民画学习班,和大家一起画进步会快一点。

  金山农民画,唤起了张新英沉睡已久的对美的追寻。从此,她把少女时生话的片断一点点集聚起来,童心复苏。

  张新英在金山农民画创作学习班画的第一幅作品《又是春风到》,描绘了孩子们在田野里放风筝时的快乐场景。后被《中国文学》的英国专家介绍给英国一家杂志发表。第二幅作品《厨房一角》,描写祖母烧的一桌年夜飯,在1982年8月《美术杂志》封面上发表引起美术家们的关注,他们感到作品风格新颖,却又看不出受哪个流派的影响。后在《纽约国际画廊》展出,受到高度评价。

  1982年,张新英创作的《迎新客》得到基辛格夫人的青睐,买去挂在自家客厅里。一幅《糊鞋箔》把民间与现代、抽象与具象揉合在一起,色彩对比强烈而又协调。《糊鞋箔》被评为上海市文联1986年度文学艺术三等奖。《江南小镇》《喂牛》又被中国邮电部印成《今日农村》特种邮票。《闹厨房》参加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评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张新英,幼年在农村长大,19岁进上海太平洋制造厂工作。1980年退休迁居金山县参加金山农民画创作活动。1986年2月入《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1996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其“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2004年5月,受宫城教育大学邀请,赴日本仙台出席《亚洲民间艺术研讨会和作品邀请展》,展出二十幅作品,2006年9月被金山区文广局授予“金山农民画画师”。2016年3月命名为金山农民画艺术“非遗”传承人。

  1989年《新灶头》获全国首届风俗画大奖赛二等奖。1992年《闹厨房》获全国“第二届民族文化博览会民间美术大展”一等奖。《旋风》《煮汤圆》《新灶头》《擀面》在历届上海“江南之春画展”获一等奖。《花灶头》《鱼家酒》《去外婆家》《鱼摊》《斗鸡》、《正月十五》等获二等奖。《孵太阳》获第八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美术作品展一等奖,重庆綦江全国农民画邀请展一等奖。《农民画时代、时代画农民——全国农民画展》评为优秀作品,由“浙江美术馆收藏”。1987年6月《江南小镇》、《喂牛》由中国邮电部印成《今日农村》特种邮票发行。2014年5月1日《夕阳下》在联合国总部展出受好评并被总部收藏。

  有60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中国画研究院”“上海美术馆”“上海美术家协会”“上海市图书馆”“浙江省美术馆”“日本宫城教育大学”“荷兰皇家艺术学院”等单位收藏。2014年5月1日《夕阳下》在联合国总部展出受好评并被总部收藏。

上海金山区 Copyright © Copyright www.shjs.cc Rights Reserved.
张新英金山农民画诠释“乡恋